中国女数学家王虹接连斩获两项大奖

编辑:语默 浏览: 20

导读:昨天(10月28日),数学圈的“重磅喜报”连炸两回——90后女数学家王虹刚在27日摘得第十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数学金奖,转天又捧回2025年塞勒姆奖。这俩奖往桌上一摆,等于给她的学术实力

昨天(10月28日),数学圈的“重磅喜报”连炸两回——90后女数学家王虹刚在27日摘得第十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数学金奖,转天又捧回2025年塞勒姆奖。这俩奖往桌上一摆,等于给她的学术实力“盖了双章”:前者是丘成桐发起的“华人数学界奥斯卡”,只颁给45岁以下的顶尖学者;后者更被称为菲尔兹奖的“风向标”——过去56位塞勒姆奖得主里,10位最终拿了菲尔兹奖,相当于“提前锁定菲尔兹奖候选席”。

能拿这俩奖,王虹靠的是“啃硬骨头”的本事。塞勒姆奖的颁奖词里写着她“解决了调和分析与几何测度论中的主要开放问题”——别觉得这词绕,换成大白话就是:她在数学最“硬核”的领域里,把困扰学界多年的“卡脖子”问题撕开了口子。比如今年让她“出圈”的“挂谷猜想”,是这个领域的“世纪难题”,她不仅在上面做出突破性贡献,还在《数学年刊》《Inventiones Mathematicae》这类“数学四大期刊”发了两篇论文——这分量,好比运动员在奥运会连拿两块金牌,懂行的人都知道“有多牛”。

文章插图

王虹的数学路,走得稳得像“老黄牛”。广西桂林姑娘,2011年从北大数学本科毕业,接着去巴黎综合理工读硕士,再到MIT跟着调和分析“大佬”拉里·古斯读博,2019年博士毕业时,她的论文已经让学界“眼睛发亮”。之后的每一步都踩得扎实:普林斯顿博士后、UCLA助理教授、NYU科朗所副教授,直到今年9月,她成了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(IHES)的第14位数学终身教授——这地方有多“顶流”?历任13位数学终身教授里,8位拿过菲尔兹奖,占比超60%,等于进了“菲尔兹奖预备班”。现在她还兼着NYU的教授,脚踩两家世界顶级机构,这份履历,连同行都得说句“服气”。

最让网友“破防”的,是今年6月她回北大讲座的场景:北大数院的“韦神”韦东奕,居然坐在第一排当起了“学生”,笔记本写得密密麻麻,课后还拉着她探讨问题。要知道,韦东奕是数学圈出了名的“扫地僧”,能让他主动当学生的人,得有多硬的实力?这张“听课照”一曝光,网友留言:“原来高手的认可,是这样‘双向奔赴’的。”

文章插图

现在学界都在传,王虹是“最有机会拿菲尔兹奖的青年女数学家”。为啥?除了奖项和论文,她的研究方向正好卡在菲尔兹奖的“热门赛道”,加上IHES的“背书”——那地方出来的人60%拿了菲尔兹奖,等于给她贴了张“潜力股”标签。但王虹自己倒没那么“急”,今年9月上任IHES时她笑着说:“数学哪有捷径?无非是每天多算一题,多想一点。”

从桂林的中学教室,到巴黎的研究所;从北大的毕业生,到IHES的终身教授,王虹的每一步,都踩着“奋斗”两个字。就像网友说的:“她不是‘天选的数学家’,是‘拼出来的数学家’。”连韦东奕都要当她的学生,这样的“奋斗者”,值得我们说一句:“等她拿菲尔兹奖的那天,我们一定不意外。”

文章插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