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五五”要实施这些“大工程”

编辑:林静 浏览: 28

导读:早上挤3号线时刷到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公布的新闻,旁边拎着菜篮子的张阿姨凑过来戳了戳屏幕:“小伙子,这‘大工程’是啥?和我家那口子的老小区电梯有关系不?”我指着“房屋品质提

早上挤3号线时刷到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公布的新闻,旁边拎着菜篮子的张阿姨凑过来戳了戳屏幕:“小伙子,这‘大工程’是啥?和我家那口子的老小区电梯有关系不?”我指着“房屋品质提升工程”那行字笑:“阿姨,您家电梯的事儿,刚好在里面呢。”

别觉得“国家级规划”是“飘在天上”的词,这次“十五五”的10个“大工程”,个个都往咱们的生活里“扎”——像根细针,挑的全是普通人的“生活痛点”。

先说最“接地气”的产业创新工程。不是搞些听不懂的“黑科技”,而是要把新能源、低空经济这些“未来产业”变成“日常”:以后你下班,可能坐无人机通勤机直接到家楼下;开的车是咱们自己造的高性能新能源,充电10分钟能跑300公里;逛超市买的新材料衣服,洒了奶茶也不用慌——一擦就干净。连我那开网约车的表弟都凑过来问:“以后换新能源,能赶上这波红利不?”我拍着他肩膀:“放心,产业集群建起来,车价得往下掉。”

文章插图

再说说咱重庆人最在意的“老味道”。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”要搞“活态保护”——磁器口的老茶馆不会被改成网红店,而是让捏糖人的王师傅继续在门口摆摊;洪崖洞的吊脚楼不会只用来拍夜景,会引进非遗手作店,让游客能亲手做个蜀绣小挂件。我妈总说“现在的老街没味儿了”,以后她逛磁器口,应该能找回小时候闻着糖香跑着玩的感觉。

还有我侄子的“体育课”问题。“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”明确要“加强体育、美育、劳动教育”——以后他的课表上,体育课不会再被奥数占了,反而会多一节“手工课”,教他用废报纸做风筝;学校的操场会铺上新草坪,他能跟着体育老师学踢足球,而不是抱着作业本坐在台阶上发呆。

连咱爸“看病难”都被“盯”上了。“医疗卫生强基工程”要把社区医院的设备“升级换代”:以后老爸的高血压复查,不用再坐半小时公交去大医院,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做心电图;老糖尿病随访,医生会用数智化系统直接提醒她“该测血糖了”,再也不用记在日历上。

文章插图

最让我安心的是“生态保护工程”——重庆的南山、缙云山会有更干净的步道,山上的垃圾筒会换成“智能分类”的,周末带家人去爬山,能闻到更浓的桂花香,而不是塑料瓶的味道;长江边的芦苇荡会被保护起来,以后能带着侄子去看江鸥,告诉他“这是咱们重庆的‘生态宝藏’”。

其实这些“大工程”哪是什么“宏大叙事”?无非是把咱们的“小愿望”写成了“国家任务”:想住得舒服点,想孩子活得开心点,想爸妈看病方便点,想出门能碰到点“新鲜玩意儿”。就像张阿姨说的:“原来‘大工程’不是写在文件里的字,是我家楼下要修的电梯,是孙子能多踢的足球,是老头子能在家门口做的检查。”

等我把这些讲完,张阿姨把菜篮子往胳膊上挪了挪,笑着说:“那我可得好好活着,看看我家电梯啥时候修好。”我也笑:“阿姨,咱们一起等——未来五年的好日子,已经装在这些‘大工程’里了。”

文章插图

车到观音桥站,张阿姨拎着菜篮子下车前,回头喊了一嗓子:“小伙子,等我家电梯修请你吃凉面!”我对着她的背影喊:“得嘞,我等着!”

风从地铁口灌进来,吹得我手里的手机屏幕亮着——“十五五”的“大工程”还在滚动,而我忽然明白:所谓“大工程”,从来都是“小日子”的“说明书”。